[H04] 教授思考方法


相信很多人都會同意教育的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在不同方面的思考能力,例如創意和批判思考。但怎樣的教學方法,才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改善他們的思考方法呢?

思考是人類的心理活動之一。而認知科學,正是研究心理活動的科學。雖然認知科學的主要研究範圍並非教學方法,但它對於人類如何思考、學習,以及對批判思考某些特別部分之現象等等的研究都對如何改善批判思考的教學方法有一定的貢獻。從有關討論我們可以總結出六項主旨。

一、批判思考是困難的

認識到這一點或許是最重要的。雖然批判思考看似是一種很基本的技能,但實際上多數人都沒有具備良好的批判思考能力。並不是說他們完全不懂推理,問題是他們未曾清楚地理解過有關論據之基本概念,不知道怎麼樣的論據才能合理地支持他們的論點。

雖然人類不斷進化,可是我們的思考能力先天地只會發展到足夠保存生命的程度,所以人類不是生下來就懂得批判思考。相反,我們比較善於掌握簡單和熟悉的事物,而且時常只用直覺去判斷事情之真假。

批判思考所以困難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它是一門高階技能(higher-order skill)。意即批判思考是建基於其它比較簡單、易學的技能上之一種複雜活動。假若對那些次一級的技能未有一定的掌握,那麼批判思考就不可能發生。

儘管已經完全掌握了其它次一級的技能,也必須懂得把它們正確地、前後一致的組織起來才能發揮批判思考的作用,因為批判思考並不是純粹不同知識或技能之拼湊。

以上三點說明了為什麼批判思考是困難的。因此,我們不要誤以為可以找到一種快捷、速成的方法去教授批判思考,不論使用如何先進的科技或者新穎的教學方式。它是需要我們終身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亦因為這個緣故,培養批判思考的能力永遠沒有所謂太過早或者太過遲開始。

二、不斷練習

凡要掌握或者提昇一種技能,都要經過許多的練習才能成功,而批判思考這一種能力當然也不例外。

因此,純粹對學生傳授批判思考的理論,或者讓學生多閱讀那些表現出良好批判思考能力的文章都不是最有效的教授方法。要改善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必須要令學生自己進行批判思考。

此外,批判思考的練習要能針對批判思考本身。若只著重對批判思考以外的科目進行批判思考,是不能有效地改善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所教授的內容和所提供的練習必須專為改善和提昇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

三、逐步實踐

由於批判思考本質上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技能,學生可能對於如何把它應用到其它不同的技能上會感到困難。雖然我們不能要求他們一學會批判思考便懂得自然靈活地應用到各種情況上,但是可以透過不同程度的練習去逐步提昇這個能力。方法是先讓學生對某些特定的情況練習基本的批判思考,然後逐漸轉換不同的範疇,使他們瞭解自己正在和如何把批判思考運用於不同的情況上。

四、學習理論

去到某一個程度,批判思考能力的進步需要透過學習一些相關的理論,其中包括一些專用字詞。

對理論的認識能夠幫助我們對自己的思考有較深入的體察,讓我們更快、更容易辨別出正確的或錯誤的思考。這種洞察力的改善是自我審察和改正的基礎。正如之前所講,提昇批判思考能力需要非常多的練習,而當你越能體察什麼正在發生,越能有效地明白你正在做什麼以及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除此之外,對理論的掌握亦有助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和回應。因為所教授的內容一定是透過文字來傳達,如果對批判思考的專有字詞認識愈多,則師生之間在這方面的溝通和交流便愈有效。相反,對理論部分沒有足夠認識的學生會很難明白教師的指引或者作出適當的回應。到某一個程度之後,教師將無法繼續指導這一類學生。

上面曾經指出純粹或者過份側重批判思考理論的傳授是錯誤的,但須知在理論方面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能令學習和實踐變得更有效益,因為理論與實踐的適當配合是提昇和改善任何技能的要訣。

五、圖示論証結構

分析論証是批判思考之核心部份。不論是書寫抑或口述,論証都是透過一串串的文字表達出來。但除了依照原本文字上的次序去表達論証外,其實還可以圖示論証。尤其當該論証之前提部份為複雜的層級結構時,圖示則能夠把其中之邏輯結構完全清楚地顯露出來。

例如論証結構圖可以表達前提與結論之間的關係:

對於那些結構簡單的論証,圖示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好處。但對於結構複雜的論証,圖示就變得非常有用。 使用論証結構圖去教授批判思考能夠比較快速地提昇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因為從學習的角度來看,論証結構圖比起一般的文字表達方式有以下之優點:

簡言之,論証結構圖是一個能夠更清晰和有效地展示論証的方法,它令批判思考的主要運作變得更加直接,從而更快地提昇批判思考的能力。

既然論証結構圖這麼好,為何卻很少被使用呢?主要的原因是純粹文字上的表達做起來通常比用圖示較容易和省時。不過,隨著個人電腦的普遍使用,以及專門為圖示論証結構而設計的套裝電腦軟件之出現,這個情況開始有所改變。

六、信念保護

近年認知科學的一個發現,便是大部份人的思考在某些情況很容易會出現歪曲以及誤差,這些傾向一般叫做「認知上的偏差」 (cognitive biases and blindspots) 。不論它們的成因是什麼(在某程度上源於偶然的進化過程、腦袋所處於之共通的生長和適應模式、或者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它們都是人類認知上既普遍又不容易根除的特徵,時常在我們不知不覺間阻礙我們的正確認知。認識這些傾向,我們可以儘量消除或減低它們的影響。

其中一個影響深遠的認知偏差稱為「信念保護」 (belief preservation) 。這是指我們因對某些信念有所喜好和偏執以致客觀性受到影響。

當很多人強烈地相信一個概念(或者強烈地希望它為真)的時候,他們往往有以下的行為或想法: 信念保護直接破壞理性思考的過程,因此一個理想的批判思考者必須認知到這個毛病,主動去察覺它對思考的惡性影響,並且採取彌補的策略。對治的方法有: 這些方法與我們日常的思考習慣不一樣,所以不容易做到。但事實上它們能夠減低我們受到認知偏差的影響。

結語

認知科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可以幫助我們改善思考方法的教授。不過有關正確思維和認知偏差的研究剛剛起步,我們期望新的研究成果能夠幫助人類繼續改善自己的思考。

本文的主要內容是基於 Tim van Gelder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 Some Lessons from Cognitive Science" 一文。 (http://www.philosophy.unimelb.edu.au/reason/papers/Teaching_CT_Lessons.pdf)

上一頁 下一頁

主頁頁頂聯絡

版權 © 2004-2024 劉彥方 陳強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