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主義與食物
自由市場與價值
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食物衛生比以前優勝,物質也更豐裕。在超級市場我們可以買到環球美食。這些發展要多謝資本主義。資本主義提倡私有產權和自由市場,促進競爭。商家為了爭奪市佔率和提高利潤,自然會想盡辦法改善產品質素和降低成本,也因此推動科技發展。不過,自由市場是不是只有好處而沒有壞處?
自由市場
自由市場這個理念,建基於蘇格蘭哲學家亞當·斯密斯(Adam Smith 1723–1790)的學說。他的名著《國富論》,是現代經濟學的經典之作。斯密斯提倡自由競爭,認為政府應該減低對市場的干預。在自由市場,參與交易的人都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服務和產品的價格因應供求而自動調節。很多人相信,雖然自由市場的交易沒有經過整體規劃,但這樣的安排反而能夠更有效地分配資源,促進社會發展,就好像有一隻「無形之手」在指引一樣。
自由市場雖然備受推崇,但在現實世界,到底有沒有完全自由的市場?減低干預的極端,便是沒有法律約束,但這只會導致暴力和混亂,令市場無法運作。所以,問題並非政府應否干預經濟活動,而是什麼程度的干預才是合理的。干預必然影響社會不同階層的利益,市民的自由,以及社會的長遠發展。這是一個政治決定,並非純粹基於經濟考慮。
其實,政府主動干預經濟活動的例子比比皆是。首先,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有人口管制的政策,不會任由境外的人隨意定居和工作。很多政府也會提供醫療和教育服務、興建機場、道路和交通網絡,又或者負責供應水電。香港和新加坡雖然是自由市場的典範,但香港有近半的市民居住在公營房屋,新加坡更是超過八成,政府變成了房屋市場的主要供應商。新加坡政府在當地經濟活動更是舉足輕重。新加坡政府擁有控股權的上市公司,佔整個新加坡股市的市值差不多四成!
政府的有形之手,經常以保護產業的理由干預市場。日本對國外的大米長期實施嚴格的進口配額。日本和牛享譽國際,和牛的精液以及活的母牛通常難以出口。很多國家也慣常發放巨額的農業補貼給農民。不過,農企經過多年的整固拼購,很多都受控於大型企業集團,它們也變成了補貼的最大得益者。這種安排自然有機會營造官商勾結的情況,阻礙改革。斯密斯認為政府不應該過份干預市場,但他同樣反對商家為了自己的利益左右經濟政策。
自由與公平
自由市場的現實未必與理想相符,但自由市場又是不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理想經濟模式?
- 自由市場不一定平等或者公正。沒有恰當的管制,過份自由放任的市場必然會發生反競爭的行為。自由市場,不一定是越少監管越好。大型超級市場和食品商合謀推高價格的消息不時會發生。
- 自由市場原則上好像很公平,人人都可以參與,但現實是每個人的際遇和議價能力都不一樣。自由市場可以增加財富,但也有機會縱容剝削和加劇貧富懸殊。貧富懸殊的一個壞處,便是扭曲市民參與政治的機會。大財團和富豪,對傳媒有更大的影響力,也有很多遊說政客的渠道。
- 斯密斯認為自由市場鼓勵分工,因為可以提高效率,但工作過於微細和重複變得沉悶,卻會阻礙人的發展。
- 很多資本主義的經濟成果,其實建基於剝削和奴役。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估計,今時今日全球依然有數千萬人被奴役,工作環境惡劣,又或者被販賣到其它國家作黑市勞工。
- 自由市場為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豐富美食,但自然資源不斷被消耗,對地球生態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這個問題,不能單靠強調「企業社會責任」解決。人類若不下定決心作出重大的改變,恐怕未來的日子不會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