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所好

口味的客觀性

榴槤在東南亞被譽為果中之王,但很多人都受不了其獨特氣味。那麼榴槤到底是否好味道?那些討厭榴槤的人,又是否沒有品味?


各有所好

影響喜好的因素包羅萬有。首先,同一種食物,也許不同人會吃出不同味道。年紀大了味覺遲鈍,很多食物的味道會變淡。我們也知道,肚餓時食物會特別可口。另外,遺傳基因亦會影響味道。舌頭上味蕾的味道受體(taste receptor),能夠感應不同的化學成份,幫助我們分辨食物的味道。我們的基因,可能令某些人對某些味道特別敏感。

除了基因以外,認知也可以影響對食物的評價。一般人會認為貴價的葡萄酒味道較好。試酒的時候,定價的高低會影響酒的評分。食品包裝設計美觀,除了吸引消費者購買,也可能使人感到食物更美味。很多人覺得法國樽裝礦泉水的味道比普通自來水好,但閉上眼則未必能夠分辨到。

口味也反映社會文化和階級。有些消費是用來炫耀個人身份和社會地位,並非基於實際生活需要。富裕階層經常以獨特的品味來把自己與低下階層區分。上流社會的品味也經常會被模仿。


品味主觀論

影響喜好的因素包羅萬有,難怪很多人認為口味的分歧沒有客觀對錯之分。口味只是反映了潮流和個人偏好,沒有事實根據。例如,龍蝦現在是高價海鮮,但卻曾經是窮人的食物。

口味沒有高低之分這個立場我們可以稱為「品味主觀論」。品味主觀論有兩部份:(1)品味分歧沒有客觀對錯;(2)品味判斷表達個人喜好。這個理論的好處,是很切合我們對品味分歧的慣常看法。有些人特別喜歡日本料理,但也有人偏愛義大利菜,我們不會說其中一方的品味高一級。不過,如果「品味主觀論」是正確的話,推而廣之,藝術也應該沒有高低之分,只有不同喜好。實情是否真的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