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3] 謬誤

有關違反思考方法時所犯的毛病,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均有研究。前者所著眼的,是所犯毛病的分類和欠缺理據的地方。後者所關注的,是這些毛病對人類的心理結構有何啟示。對於希望改善自已思考的人來說,這兩方面的研究都非常值得關注。我們先看看哲學家如何理解謬誤。
謬誤的定義
「謬誤」(fallacy)一詞的用法在日常語言裏並不嚴格。有的人把任何言論或思想上的錯誤都叫做「謬誤」。在這個意義下,像「吸煙可治好肺癌」這類與「事實」不符的錯謬說法,也可以說是犯了謬誤。然而,在方法學上,「謬誤」一詞是有較嚴格的用法的,像上述「吸煙可治好肺癌」這類違反事實的說法,就不能算是一種「謬誤」。因它犯的只是「事實上」的錯誤,而非「邏輯上」的錯誤。
有的邏輯家則把「謬誤」的用法限於意指「推論上的錯誤」。這個定義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和邏輯裏的嚴格用法相符。例如,像「以偏概全」、「人身攻擊」等常見的謬誤都是犯了「推論上的錯誤」。而事實上,從邏輯的觀點來看,把「推論上的錯誤」都叫做「謬誤」是十分恰當的,因為,「推論上的錯誤」是一種「邏輯上」或「思維方法上」的錯誤。不過,並非只有「推論上的錯誤」才是「邏輯(或思維方法)上的錯誤」。比如說,「雪是並且不是白的」這個說法犯了邏輯上的錯誤,但,它不是一個論証或推論,故此,它所犯的錯誤並非「推論上」的錯誤。由此觀之,用「推論上的錯誤」來界定「謬誤」是過於偏狹的。
在下面,我們把「謬誤」界定為「邏輯上的錯誤」。這裏所說的「邏輯」是廣義的,它包括了演繹邏輯和歸納邏輯。故此,所謂「邏輯上的錯誤」即違反上述兩種邏輯的方法學規求的錯誤。這個定義避免了如上述等定義所犯的過寬或過狹的毛病。根據這個定義,違反事實的判斷並不算是「謬誤」,因為,有關判斷只是事實上錯而非邏輯上錯;而自相矛盾則明顯是一種謬誤,這是由於它是一種邏輯上的錯誤。
謬誤的分類
對於謬誤,不同的邏輯家有不同的分類。其中一個常見的方法是把謬誤先分作「形式謬誤」及「非形式謬誤」兩大類。但這裡要介紹的是李天命博士的「四不架構」:
- 不一致 (The fallacy of inconsistency) - 思考或言論有矛盾衝突、自我推翻、不一致等性質。
- 不當預設 (The fallacy of inappropriate presumption) - 把不妥當的假設視為妥當。
- 不相干 (The fallacy of irrelevance) - 嘗試建立某論點時提出一些沒有邏輯關係的論據。
- 不充分 (The fallacy of insufficient evidence) - 嘗試建立某論點時所提出的論據雖然與結論有關連,但卻不足以支持結論。
一些例子
不一致的謬誤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 自相矛盾 - 所謂「自相矛盾」(self-contradictory)就是指同時斷定兩個「互相矛盾」的說法。比如說,「雪是白色的」和「雪不是白色的」就是兩個互相矛盾的句子,若果我們同時斷定這兩個句子,例如「雪是並且不是白色的」,那就是斷定了一些自相矛盾的說法。
- 自相衝突 - 所謂「自相衝突」就是指同時斷定兩個「互相對立」(contrary)的語句,如「a是圓的並且a是方的」。「a是圓的」和「a是方的」是兩個互相對立的句子。它們不能同時為真,但卻可同假。比如說,a可以是三角的。
- 自我推翻 - 自我推翻(self-refuting)的謬誤有時又稱為「自我否定」的謬誤。像「我一句中文也不會說」便是犯了這個謬誤。香港的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被問及對一個批評香港政府的電視節目有什麼看法時說:「這些是低趣味的東西,我不想評論」。這句說話,自然也犯了自我推翻的毛病。
不當預設的謬誤
- 「到底墮胎是錯還是對的?」這個問題假設了墮胎是絕對的對或錯。但這個假設並不恰當。其實,大部份的行為並非如此,而是可以在某些情況之下是對的,但在另一些情況下則是錯的。所以,若要提出這個問題,首先應提出理據解釋何以墮胎是絕對的對或錯。否則便是犯了簡化問題的毛病。
- 循環論証(Circular argument)- 若果用來証明結論的前提就是結論本身,又或者所採用的前提預設了結論的真確性,那麼,有關論証就是循環論証。例:「由於聖經說上帝存在,而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故此,上帝存在。」
不相干
- 盲目比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種善因得善果。」
- 《台灣論》作者美化日本強徵「慰安婦」罪行,引起台灣社會激烈的批評。台灣總統資政許文龍為該書提出辯護:「慰安婦有其時代背景,不能用現時的價值判斷來批評。」這個說法犯了不相干的謬誤,因為某行為應否受到批評和其時代背景並不相干。
- 「邏輯實証主義這個哲學理論並不成立,因為這個理論已經過時。」
不充分
- 有人因吃了「保寧丹」而中鉛毒,於是有人質疑該丹藥的安全性。製造該藥中醫這樣自辯:「我的太太和子女服食過該藥並沒有出過什麼問題。」由一個例子或並不有充份代表性的數幾個例子推論到全部,這種論証方式就是一種以偏全的論証方式。
- 有政府官員(曾蔭權)斷言,香港大專教育成本比哈佛還要貴,其中一個理由是:香港學生獲得的資助平均高於哈佛學生所獲得的資助。這個講法所提供的是偏面証據 — 政府官員隱瞞了哈佛的龐大研究經費以及私人機構的資助。
- 偏差統計 (The fallacy of biased statistics) - 偏面簡化的謬誤主要是源於統計上的偏差。比如說,社會科學家在從事社會研究工作的時候,往往需要進行抽樣調查的工作,但,若果有關樣本不夠代表性,那麼,由有關樣本的數據所推出的結論就並不可靠,而這樣的推論是一種偏面簡化的推論。
練習
1. 這是北京大學的未名湖,你猜與謬誤有什麼關係?
2. 試討論以下的論點有何謬誤:
- 因為事物的變化,
我們才意識到時間的存在。
所以時間是指事物的變化。
- 如果一個政府不容許人民批評它,則它是一個腐敗的政府;晚清政府實在腐敗不堪,可見得它是一個不允許人民批評的政府。
-
我們毋須爭論價值的客觀性的問題,因為價值根本就並非客觀的。
3. 試討論以下的論點:
- 羅范椒芬出席「香港青年高峰會2004」時,向約200名傑出學生說,「現時有很多人批評特首,但我認為年輕人最無資格批評(特首),如果不是特首,現在就不會有那麼多資源投放於教育方面,學生是目前的最大得益者。」(明報 200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