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03] 李天命談思考方法


李天命先生的思考方法,架構精密,理解獨到,在華人社區及文化界很有影響。這裡有兩篇訪問,簡介李先生對思考方法的看法。

與李天命博士談思考方法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事務》編輯部
原載於《學生事務》,1983年9月1日,第十六期

香港的中小學教育,向被人詬病為「填鴨式教育」,但中大哲學系講師李天命博士指出,如果「填鴨」是指多背書的話,則這種填鴨其實是頗有營養的。在他接受中學教育的年代,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的文章都比現在背得更多。雖然背的時候未必明白,但對日後中英文的表達能力卻有很大的裨益。反過來說,如果「填鴨」是指缺少思考及獨立探索的機會,則這的確是教育上的一種不良現象。譬如學生死背老師所講的筆記或老師所猜測該年會考、大學入學試題目的「標準答案」,這些都會窒息學習的興趣和發展。因為一方面學生的注意力被迫單單集中在有關考試的題目上,規限了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在回答各類問題時,亦只能以老師所給的「標準答案」為依歸,局限了個人發展和獨立思考的機會。事實上,這些情況所造成的影響已表現在很多大學生的身上。例如同學在回答試題時,嚴重缺乏組織能力,大部分試卷在文字和思路上都不夠清晰,老師只有盡力去猜測同學要說些什麼。這跟學生在中學時期缺乏獨立思考和組織語文的訓練,實有直接的關係。

一、表達能力的訓練

李博士指出,表達能力的好壞主要取決於語文及思考兩方面。要訓練出良好的表達能力,在語言文字方面,有一個古老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背誦或精讀好的文章。現時的年輕人花太多時間在電視、收音機和報章上,好的文章是甚少在這些地方出現的。至於思考方面,要有正確的思考方法,通常需要接受基本的課程訓練。在本港現行的教育制度下,中小學幾乎沒有思考方法的訓練課程,大專亦少有這類安排。這似乎反映了教育當局有一個很奇怪的假定,那假定就是:思考有異於中、英、數、理等學科,是不用經過學習和訓練的。但其實有不少思考的方式是不正確的,而正確的思考方法則每每需要學習才能得到。李博士建議,最好在中學開設一些初部的思考方法課程,教授較顯淺的原理,大學亦應將之列為必修科。因為,思想與教育有特別密切的關係。宣傳是要代替宣傳對象去想,希望對方不加思考而完全接受;教育卻是要啟發受教育者去想,希望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才決定要不要接受。在這情況下,教導學生正確的思考方法就顯然是十分重要的了。

二、思考方法原則

談到思考方法的內容,李博士表示,思考方法學所包含的項目,主要為語理分析、邏輯方法、科學方法和謬誤剖析。語理分析的要務在於釐清問題、思想或概念;邏輯方法的首要功能在於審核論証是否正確;科學方法旨在提供一套可藉以獲取或判辨經驗知識的程序或法度;而謬誤剖析則為以上三項的引申及補充,其作用在於將通常碰到的錯誤思維方式加以界定和歸類,俾使遇到時容易指認出來。在這四項之中,「語理分析」是最基本的,它的運用能使我們弄清楚所思考的問題究竟問些什麼。如果討論時連問題也不清楚,那麼整個討論根本無法有效進行下去。「謬誤剖析」則往往是最實用的,使我們在討論、思考時能夠避免思維錯謬。譬如有些人在討論的時候作人身攻擊,訴諸不相干權威,或說一些與論題無關的話來迴避問題,這都是違反了思考和討論的正確原則的。

三、獨立思考與個人理想

關於個人理想或人生目標,我們又應該如何去想呢?李博士指出,在中學階段,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不斷接受各樣的資料,較少反省的機會。但大學教育的方式不同,課堂上討論以及課餘跟同學交流的機會較多,很適宜思考人生路向之類的問題。不過,我們要知道,這類問題的性質與科學問題不一樣。科學問題有客觀或近乎客觀的答案,而理想、人生意義等問題則不能經由證據來證明答案。(當然,這不表示那是任意或亳無基礎的;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都會受到個人的經驗、背景及學識等因素的影響。)同時,這類問題又是別人不能代替你去回答的。在科學上,我們可以分工合作,例如建築學所引用的物理學原理,早經物理學家實驗證明,無須建築師自己再去驗證。但關於人生意義等問題的答案,我們卻必須由自己去思索。大學教育的一個目標,正是要幫助同學去建立自己的原則和理想。最後,李博士強調,要確立目標、原則,最要緊的是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不等於標奇立異,故意反傳統,刻意與別人不同,而是要培養自己掌握一套正確的思考方法。)舉例來說,社會上有很多「社會遊戲」遵循著既定的規則,比如香港人普遍以金錢數量來衡量成功的程度,但這些規則不一定是對的,我們應透過自己的思考反省加以檢查,然後才決定接受抑或拒絕,甚至可另立理想和標準。因此,最重要的,還是在於會運用正確的思考方法去進行獨立思考。

李天命博士論思考的關鍵

香港中文大學開放日哲學系籌委會
原載於1990年中大開放日《哲學系展覽資料冊》

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下,思考方法在中學課程裏可說是受到忽視,一般比較正規的思考方法訓練要在大專教育之中才可獲得。本「中文大學開放日哲學系籌委會」特請得李天命博士就有關問題作一簡短的訪談。

李博士指出:思考約略包括兩個大類,一類為批判思考,即判別真假、判別是非對錯的思考;另一類為創意思考,即提出新意念的時候所進行的思考。人類的生存有賴於確當思考。如果混淆了真理與謬誤,不懂得如何分辨是非對錯,比如以為毒藥可吃,有益身體,那就會危害生存。若連生命都失去,便談不上創造或發明了。就此而言,批判思考是基礎,創意思考是次一步(進一步)的事。一般思考方法的課程,所講的主要是基本思考方法,即批判思考的方法,那是有其合理根據的,就是要「先學行,再學跑」。

我們問李博士,思考方法的課程是否應提早在中學階段就設立,李博士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認為可在中學高年級的課程之中加入一些基本思考方法的教材,使中學生在進入大學時較容易適應,同時又能讓那些沒機會進大學的中學生有機會得到思考方法的訓練,增進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們又問李博士,在香港面臨九七問題的情況下,思考方法是否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李博士說,思考方法的重要性並不限於目前的特殊環境,而是有其普遍意義的。現代人傾向於民主,那是歷史潮流,而民主的一個要素就是議會政治。辯論、議事論事,這屬於議會的特性和本質。如果人們缺乏判別是非的能力,沒有獨立思考的方法裝備,那麼就算有代議制度也只會徒具多表,流於形式而沒有多少實質的作用。既然思考方法這麼重要,我們就請李博士講一下基本思考方法的關鍵要點。李博士指出:最重要的莫如曉得恰當提出「是什麼意思?」和「有什麼根據?」這兩個(兩類)問題。要判別一種思想或一個言論的是非對錯,首先必須知道那思想或言論是什麼意思,然後要弄清楚那思想或言論有什麼根據。當然,有關「意思」和「根據」的問題,不可漫無分際地胡亂提出。如果意思已夠清晰了,便無須再問「是什麼意思」。如果理據已夠確鑿了,便無須再問「有什麼根據」。但另一方面,只要不是吹毛求疵,那麼,善於提出「是什麼意思?」和「有什麼根據?」這兩個問題,養成了問這兩個問題的思維習慣,也就是培養起一種「批判思考的警覺性」 --這可以說是學習基本思考方法最重要的關鍵。

上一頁 下一頁

主頁頁頂聯絡

版權 © 2004-2024 劉彥方 陳強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