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的反思
哲食之道
进食不单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享受。不过,享受美食的快乐是否真的很有价值?
口腹之欲
古希腊哲学对西方文化影响深远,但大部分的古希腊的哲学家,都同意要克服口腹之欲。Diogenes Laërtius 是一位三世纪的希腊历史家,他遗下的著作《名哲言行录》,记录了一班古希腊哲学家的言行和生活。当中有关饮食习惯的记载,十分有趣。例如以悖论闻名的芝诺(Zeno),主要是吃面包和蜜糖。他最喜欢的食物,唯青色无花果而已。毕达歌拉斯(Pythagoras)是哲学家也是数学家,他的勾股定理(毕氏定理)很多人在数学堂都曾经读过。据说毕达歌拉斯是第一个提倡运动员应该吃肉的人,但他认为生活其实应该尽量简单,最好是吃素和饮水,充其量只是偶然吃一些鱼。比较奇怪的是毕达歌拉斯不吃豆,但为何如此学者则有不同的意见。其中一个讲法是毕达歌拉斯认为豆里面藏有死者的亡魂。
至于苏格拉底,根据他的学生色诺芬(Xenophon)著作《回忆苏格拉底》(Memorabilia)的记录,苏格拉底的生活非常节俭而简朴。哲学家柏拉图(Plato)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的《斐多篇》对话录,记下了苏格拉底临终前和朋友的哲学讨论。苏格拉底在讨论中这样说: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不会理会饮食的乐趣,以及其它身体方面的享乐,例如性爱的欢愉。这些所谓快乐,只会使到灵魂继续依附在肉体,不能达到永恒和神圣的境地。
柏拉图的想法和苏格拉底十分相似。柏拉图在《迪美阿斯》对话录(Timaeus)提出了一个我们现在看来很荒诞的生物学猜想。他认为人类的大肠长而卷曲,是为了阻止食物很快的通过。否则的话,我们便会很容易肚饿,耗尽所有的时间觅食,没有空思考哲学和提高修养,「对人性最神圣的部份的呼唤不闻不应」。柏拉图相信,我们对美食的渴求,属于身体的欲望,捆绑著我们的灵魂。唯有通过哲学思考,才能令灵魂恢复自由。
伊壁鸠鲁(Epicurus, 341--270 BC)是柏拉图死后另一位重要的古希腊哲学家。他的著作大多已经失传,但根据其他人的记载和评论,伊壁鸠鲁提倡后人称为「快乐主义」或者「享乐主义」的思想。他的学派在当时非常有影响力,而更难得的是伊壁鸠鲁有教无类,在那个并非人人平等的年代,他的学院也愿意收留女人、奴隶、以及社会上备受排斥的人。伊壁鸠鲁的思想主旨是教导人如何寻找快乐,摆脱人生的痛苦。但伊壁鸠鲁认为人生的终极快乐是心灵的安静(ataraxia),能够面对困苦而依然内心平安,满足于简单的生活,享受哲学思考和讨论的乐趣。很不幸,很多人误解了伊壁鸠鲁的想法,以为他是追求大千世界的各种享乐。快乐主义者现在的英文译名 Epicurean,已经变成了饮食杂志、餐厅、旅行社、甚至厨具公司的名字!
哲食之道
哲学家大多认为饮食只是为了生存,好让我们追求更高的价值。饮食的享受不是没有价值,只是价值很低。
不过,饮食有其它的价值经常被忽略。饮食能够促进珍贵的友谊,帮助我们认识其它文化。透过恰当的饮食行为,我们可以学习如何关心别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现代社会的饮食模式,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动物的福祉。我们的消费习惯,也反映了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我们可以不从政,不关心新闻,不参与政治集会,但却不可以不吃饭。饮食其实是最贴身而且是最不可避免的政治行为。我们每次的饮食消费都是在投票,在表达不同的价值,选择这个世界发展的方向。哲学思考,帮助我们重新审视饮食行为背后的理据和价值。以饮食实践理念,能够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