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所好

口味的客观性

榴槤在东南亚被誉为果中之王,但很多人都受不了其独特气味。那么榴槤到底是否好味道?那些讨厌榴槤的人,又是否没有品味?


各有所好

影响喜好的因素包罗万有。首先,同一种食物,也许不同人会吃出不同味道。年纪大了味觉迟钝,很多食物的味道会变淡。我们也知道,肚饿时食物会特别可口。另外,遗传基因亦会影响味道。舌头上味蕾的味道受体(taste receptor),能够感应不同的化学成份,帮助我们分辨食物的味道。我们的基因,可能令某些人对某些味道特别敏感。

除了基因以外,认知也可以影响对食物的评价。一般人会认为贵价的葡萄酒味道较好。试酒的时候,定价的高低会影响酒的评分。食品包装设计美观,除了吸引消费者购买,也可能使人感到食物更美味。很多人觉得法国樽装矿泉水的味道比普通自来水好,但闭上眼则未必能够分辨到。

口味也反映社会文化和阶级。有些消费是用来炫耀个人身份和社会地位,并非基于实际生活需要。富裕阶层经常以独特的品味来把自己与低下阶层区分。上流社会的品味也经常会被模仿。


品味主观论

影响喜好的因素包罗万有,难怪很多人认为口味的分歧没有客观对错之分。口味只是反映了潮流和个人偏好,没有事实根据。例如,龙虾现在是高价海鲜,但却曾经是穷人的食物。

口味没有高低之分这个立场我们可以称为「品味主观论」。品味主观论有两部份:(1)品味分歧没有客观对错;(2)品味判断表达个人喜好。这个理论的好处,是很切合我们对品味分歧的惯常看法。有些人特别喜欢日本料理,但也有人偏爱义大利菜,我们不会说其中一方的品味高一级。不过,如果「品味主观论」是正确的话,推而广之,艺术也应该没有高低之分,只有不同喜好。实情是否真的这么简单?